新闻动态Position

你的位置:飞艇计算公式图片 > 新闻动态 > 范蠡到底有多厉害?他死了二千五百年,至今仍被推崇为顶级权谋家_楚国_文种_吴军

范蠡到底有多厉害?他死了二千五百年,至今仍被推崇为顶级权谋家_楚国_文种_吴军
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3:38    点击次数:112

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,厉害的人物不少,什么帝王将相、才子佳人、英雄豪杰、乱世枭雄,可谓应有尽有。

但是,像范蠡这样活得透彻的人,却是凤毛麟角。

宋朝思想家黄震说,“春秋战国近五百年, 以功名始终者惟范蠡一人。”

范蠡一生三起三落,权力和财富唾手可得,却又能随时放弃;他在乱世之中全身而退,活成人们只能仰望、无法效仿的模样,已经接近神话人物了。

距离范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500年,至今仍被人们推崇备至,他的成就很多,他是治国良臣,还是兵家奇才,又是经营之神,更是商界鼻祖,民间供奉的“文财神”。

可以说,范蠡干啥成啥,这样的人,我们怎能不敬仰?

01展开剩余94%

范蠡在历史上的出场,就显得与众不同。

据记载,范蠡是楚国宛地人,春秋末期的楚国可谓人才济济,参与争霸的那一帮顶级权谋家,大多都来自楚国。

身处这样的乱世,范蠡想要出头,其实很有难度,纵然你有满腹才华,出身不行,没有给你展示的平台,那也是白搭,因此许多人都被埋没,至今不被人所知。

范蠡,作为一个博学多才、文武双全的顶级权谋家,被人知道办法当然多的是。

为了出人头地,范蠡采取了一个极少有人用的办法,即“佯狂倜傥负俗”,他假装癫狂,以奇人的姿态发表一些独特的观点,然后博得关注。

前516年,时任楚国宛地县令的文种,无意间听说了范蠡的大名,便打算前往一见。

文种当然也不是普通人物,后来他与范蠡搭档复兴越国,堪称一代佳话。

当时,文种的目标很明确,那就是寻找一个绝世奇才,一起开辟一番大事业,他不知道范蠡是不是他要找的人,但只要是机会,他都不愿意放弃。

起初,文种派了个人去通知范蠡,随便观察一下范蠡,得到的回复却是,范蠡疯疯癫癫,简直有病,不值得一见。

文种却又不同的观点,他认为范蠡是真病还是装病,都有可能,但往往越是有才能的人,行为方式越怪异。

于是,文种坚持要去见范蠡。

为了迎接文种,范蠡特意向哥哥嫂嫂借了一身体面的衣服,文种到他家之后,他假装癫狂,文种却毫不在意,还推心置腹,他这才知道遇到知音了,便坦诚相见。

那一天,两人聊了一整晚,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,彼此惺惺相惜,并约定离开楚国,前往新兴的越国寻找机会。

春秋时期,虽然各个国家总体处在敌对状态,但人才的流动却很大,尤其是几个大国,人才接近饱和,这些国家的人才往往会往其他国家跑,他们以辅佐君主成就霸业为最高目标,涌现出了大批人才。

作为列国的后起之秀,越国就像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,对人才极其渴望,因此机会更大。

范蠡和文种决定前往越国,原因正在于此,不是因为他们不自信,而是因为环境的限制,让他们在本国很难得到机会。

与越国一样,吴国也是后起之秀,但吴国很早就得到了顶级人才,比如伍子胥、太宰嚭,此二人也是楚国人,正在吴国主政,范蠡和文种因此没有去吴国。

前511年,范蠡和文种辗转来到越国,被越王允常热情接纳。

彼时,春秋争霸的焦点已经中原转移到南方,吴越楚都是强国,三国为了争霸时常打仗,吴国在伍子胥的带领下一度攻入楚国都城,要不是吴国在背后捣乱,就灭了楚国了。

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样精彩,涌现出了许多人才,但大多都是楚国人,所谓的吴越楚争霸,其实就是一帮楚国人在斗智斗勇。

02

前496年,允常去世,儿子勾践即位。

与父亲一样,勾践对范蠡很重视,范蠡就国家的军事战略问题,提出了自己的看法,总结起来就一句话:

夫国家之事,有持盈,有定倾,有节事。持盈者与天,定倾者与人,节事者与地。

啥意思呢?

范蠡认为,要想让国家保持强盛,就应该顺应天道,遵循天地自然法则,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,以及农业发展对战争的巨大作用。

说实话,这些理论其实很深奥,一般人很难理解,勾践最初其实也没能理解。

勾践刚继位没几天,吴王阖闾就开始搞事情了,趁着越国大丧,他竟然率领大军攻打越国。

此前,吴国与越国作战,胜多败少,越王允常含恨而死,因此越国没有心理优势,勾践得知越国来攻,心里也有些打鼓。

但是,勾践并不怂,而是带着大军积极抵御吴军,为了击败吴军,他用了一个很腹黑的办法,即成立一支敢死队,让敢死队员在阵前列成三排,当着吴军的面拿刀自刎而死,给吴军表演自杀的戏码。

就在吴军看得入神的时候,勾践下令埋伏起来的士兵对吴军进行偷袭,结果吴军大败,阖闾还被箭给射中了,负了重伤。

阖闾撤退之后,不久就死了,临死前告诉儿子夫差,一定要向越国复仇。

夫差继位后,将消灭越国作为最高目标,为此他积极谋划,日夜练兵,并让一个人每天在院子里大喊,“夫差,你忘记复仇了吗?”夫差则大声回应说,“不敢忘!”

勾践得知夫差一直在整军备战,打算先发制人,把越国给灭了,这时候范蠡就说,现在不是出兵的最佳时机,所谓哀兵必胜,吴国对越国仇恨很大,斗志必定被激发,贸然进攻,恐难以取胜。

但是,勾践太过自负,没有听从范蠡的建议,率领大军准备进攻吴国。

夫差得知消息后,当即派遣最精锐的军队出击,正如范蠡所言,吴军的斗志非常强,第一战就在夫椒击败了越军,之后又乘胜追击,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,此时他身边只剩下五千人了。

到这时,勾践才意识到范蠡和文种这些谋士的重要性,战争不是逞一时之勇,而是需要谋划的。

眼看亡国在即,勾践连忙问计于范蠡、文种。

范蠡说,想要不亡国,只有议和一条路可行,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,割地赔款,奴役人民,都必须先答应,要不然无法平息夫差的怒火。

于是,勾践就派遣文种到越国求和,文种用重金贿赂太宰嚭,在太宰嚭的劝说下,夫差答应与越国议和,并让勾践携妻子和大臣入吴为质。

伍子胥是个明白人,知道斩草不除根,春风吹又生的道理,便反对议和,说只有灭了越国,才能永绝后患,夫差很敬重他,便打算听从他的意见。

文种回国后,将情况告知勾践,勾践便打算杀妻灭子,与吴国决一死战。

范蠡和文种见勾践如此,认为不妥,商议之后,决定由文种再次出使吴国,用更多金银和美女对太宰嚭进行贿赂,让太宰嚭帮着说好话。

太宰嚭贪得无厌,收下贿赂后,就对夫差说,如果非要灭了越国,勾践就要杀妻灭子,与越国拼死一战,您即便能获胜,付出的代价恐怕也会很大。

夫差认为有道理,便打算与越国议和,伍子胥再次反对,还警告他说,这是灭越的最佳时机,错过了你将后悔终身!但他坚持议和。

经过一番交涉,越国把绝大多数国土割让给吴国,只保留会籍附近百里之地,割地完毕之后,吴军撤退回国。

按照约定,勾践将携带妻子入吴为质,给夫差当奴役,起初他打算带上文种,但范蠡主动提出要替代文种入吴,他给的理由是,文种擅长治理国家,应该留下来振兴国家;自己则擅长军事,更适合入吴。

兵甲之事,种不如蠡;填抚国家,亲附百姓,蠡不如种。

于是,勾践便带着范蠡入吴,前后待了整整三年,范蠡多次为其出谋划策,他这才赢得了夫差的信任,最终被释放回国。

比如,有一次夫差生病了,在范蠡的鼓励下,勾践亲自尝了夫差的粪便,最终找到了病因,把夫差感动得不行,当即表示要释放他回国。

03

前490年,勾践、范蠡等人返回越国,复仇计划开始。

在范蠡的建议下,勾践卧薪尝胆,制定了“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”的强国计划,鼓励农桑、弘扬诚信、招揽移民、修改刑律、铸造兵甲,意图使越国变得强大。

与此同时,范蠡还使用了几个计策来削弱吴国,比如向吴国进献木材、绢帛、美女,以此来使夫差变得骄奢淫耻,同时麻痹吴国君臣。

在范蠡的计谋中,美人计的作用不可忽视,他送给夫差的几个美女,比如西施、郑旦,就成功吸引了夫差,让夫差沉迷女色而无法自拔,并从夫差那里得到了大量情报。

在范蠡的帮助下,越国一天天强大,吴国则一天天衰败,到第四年的时候,勾践坐不住了,打算兴兵伐吴,范蠡却说,时机未到。

此后,几乎每一年,勾践都要问范蠡时机到了没有,得到的回复往往是否定的。

比如,第六年的时候,文种对太宰嚭进行贿赂,太宰嚭则进谗言导致伍子胥自杀,勾践得知消息后问范蠡,“伍子胥死了,现在时间到了吗?”范蠡回答说,“天时为尽!”

又比如,吴国遭遇天灾,收成不好,勾践又问范蠡时机到了没有,范蠡却说,“人事未尽!”

再比如,在越国的努力下,夫差归还了越国绝大多数国土,勾践又问范蠡时机到了没有,范蠡依然说时机未到。

一直到前482年,夫差与诸侯会盟于黄池,吴国国内空虚,勾践再次问范蠡时机到否,范蠡这才告诉勾践,天时地利人和,可以进攻吴国了!

彼时,越国在范蠡和文种的带领下,已经十分强大了,兵甲强盛,百姓富足,人心安定。

反观吴国,则在长期对外战争中被削弱,将士疲惫,人心思动,经济发展滞后,因此越国兴兵伐吴的时机正好。

事实上,在越国发展的过程中,吴国不是没有疑心过,但都被范蠡给化解了,范蠡为了掩饰吴国的强盛,竟然修建了两座都城,一座规模较小,是给吴国看的;一座规模较大,却故意不修城墙,而且看起来比较残破。

让吴国没想到的是,在越国大城内,范蠡一直在暗中招纳、训练军队,他还花费重金组建了一支敢死队,只等与吴国开战那一天到来。

勾践得到范蠡肯定的答复后,当即率军攻打吴国,一举攻克吴国首都,杀吴太子,夫差得知后赶紧求和,勾践自知无法一战灭掉吴国,便撤军而还。

此后,在范蠡的建议下,勾践采取对吴国逐步蚕食的策略,以缓慢的方式消灭吴军有生力量,吞并吴国国土,使得吴国越来越弱。

最终,在前473年的时候,勾践给了吴国致命一击,夫差狼狈逃到姑苏台,派人向夫差求和,说只要勾践保留吴国,他愿意给勾践当奴仆,就像勾践二十年前对他那样。

勾践心软了,他真想尝尝夫差给他当奴仆的滋味,便准备同意议和,这时候范蠡对他说,“当年夫差饶了你,才有今天的报应,你打算让夫差日后成为今天的你吗?”

听了范蠡的话,勾践如梦初醒,便拒绝与夫差议和,夫差无奈之下只得蒙面自杀,因为他没脸去见伍子胥。

至此,越国吞并了整个吴国,勾践也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。

04

范蠡初到越国时25岁,越国灭吴时他已经63岁了。

奋斗了这么多年,终于到了分享成果的时候,范蠡却玩起了消失。

据《国语》记载,早在前468年,也就是勾践灭吴前五年,范蠡认为大局已经,便在结束对吴国的一次战争后,在返回越国途中,突然乘船离开,开始泛游五湖。

所有人都认为,范蠡苦身戮力,与勾践一起奋斗了二十余年,即将回国接受封赏,得到取之不尽的荣华富贵,他却不按常理出牌,选择了急流勇退。

据说,范蠡离开前,勾践曾威胁他说,“你要是留下来,我与你平分国家;你如果走了,我不会放过你的家人!”

范蠡却不为所动,只是对勾践说,“君行令,臣行意!”

几百年后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详细描述了范蠡为何要功成身退。

司马迁说,范蠡离开勾践后,抵达齐国的时候,给老朋友文种写了封信,说了这样一句话:

蜚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越王为人长颈鸟喙,可与共患难,不可与共乐。子何不去?

勾践作为君王,身上有些特质是独有的,这个人可以与之共患难,但不能同享乐,范蠡担心勾践会过河拆桥,所以提前离去,他劝文种也赶紧离开。

文种见信后,看法跟范蠡有所不同,认为自己功劳这么大,即便勾践不赏赐,总不至于下毒手。

不过,文种为了稳妥起见,还是选择“称病不朝”,想看看勾践的反应。

正如范蠡所想,此时勾践不再是当初那个对夫差低三下四的仆役了,可以跟臣子们像朋友那样平等相处,现如今他是雄踞一方的霸主,身份地位超过以前,权利欲望更大,自尊心也更强,他不再需要范蠡、文种这样的谋士,反而会将二人视为威胁,欲杀之而后快,也可掩盖当初留下的那些黑料。

范蠡走后,勾践便打算杀掉文种,当文种称病不朝后,他预感不妙,便派人赐给文种一把剑,让其自杀,还告诉文种:

子教寡人伐吴七术,寡人用其三而败吴,其四在子,子为我从先王试之。

文种的伐吴七术,勾践只用了四个灭了吴国,这么厉害的人,勾践能容忍他存在吗?

面对勾践的绝情,文种这才想起范蠡的话,悔不该不听忠告,现如今只能一死了之了。

文种之死,印证了范蠡的先见之明,所谓荣华富贵,不过是乱花迷人眼,如果不能透过问题看到本质,结局只能跟文种一样。

范蠡就是这么厉害,在最容易冲昏头脑的时候,他保持了清醒,他选择适时离开,放弃了荣华富贵,留下的却是千古美名。

当然,不是说范蠡不想荣华富贵,实则是他想要的东西,他就一定能到得到。

范蠡来到齐国后,自称鸱夷子皮,他先是在一处海边经商,跟儿子一起努力奋斗,没几年功夫就成为了一方富豪。

齐国国君听说范蠡的贤能后,便派人请他出任国相,并送去了相印,这本是好事一件,他却很担心地说:

居家则致千金,居官则至卿相,此布衣之极也。久受尊名,不祥。

范蠡认为,不管是做官还是经商,他都做到了极致,人生可以说是很顺利,但越顺利,背后越会隐藏着不祥,所以他归还相印,把财产全部分别乡里乡亲,然后带着家人悄然离去。

05

范蠡离开海边后,选择陶邑(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)作为下一个落脚点。

为什么是陶邑呢?

这就与范蠡作为政治家、军事家的战略眼光有关了,他认为陶邑是中原腹地,也是一个交通便利的贸易中心,可以快速致富。

此(陶邑)天下之中,交易有无之路通,为生可以致富矣。

来到陶邑之后没几年,范蠡就积累了数万金,成为有名的巨富,人称“陶朱公”。

据《史记》记载,范蠡离开越国后,在十九年时间里三次创业,每一次都成为巨富,但每次都把财富分给兄弟子侄或者送给他人。

司马迁对范蠡的人生进行了总结,说“范蠡三徙,成名于天下”,“三徙”是指范蠡在越地、齐地、陶地三地迁徙。

范蠡人生三次归零,三次重启,每次都取得成功,让人佩服不已。

范蠡在陶邑再次取得成功后,年纪已经非常大了,偶然间他得想起年轻时曾路过的虢邑莘川(今河南省卢氏县),这个地方山清水秀、民风淳朴,是个绝佳的隐居之地,便将生意托付长子,然去到莘川定居,88岁的时候去世。

总结范蠡的一生,他在政治、军事、经济这三大板块,都有杰出的成就,而且是别人望尘莫及且不可模仿的存在。

在政治方面,范蠡擅长使用谋略,讲究天时地利人和,比如他劝勾践投降保全性命,然后发展越国国力,动用手段让夫差产生恻隐之心,允许勾践回国,继而卧薪尝胆,二十年磨一剑,最后再给吴国致命一击。

在军事方面,范蠡从实际出发,拥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战略观,在战术上灵活多变,在战略上重视富国强民,把军事和政治、经济相结合,不滥用武力,用就一击制胜。

在经济方面,范蠡善于选择合适的经商环境,运用市场规律,把握有利时机,他还总结了一整套经商理论,对后世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。

总而言之,范蠡不管做什么,都能取得成功,并且他每次在成功后的取舍,都堪称史上活的最透彻的一个人,官职、财富、荣誉,他一生都得到过,他热衷但不痴迷,该抓住就抓住,该放手就放手,活得潇洒自如,让人羡慕嫉妒恨。

据说,范蠡一生所爱是西施,当初他为了越国,被迫让西施入吴侍奉夫差,等到越国反攻吴国的时候,他趁乱将西施带走,二人泛舟五湖,生儿育女,幸福美满,直到白头。

如果把西施算上,那么范蠡的人生就更完美了,他想得到的东西,最终他都得到了,并且这些东西都是最好的。

发布于:山东省

TOP